2025年第37周(9月5日至9月11日),受短期捕撈量減少影響,浙農中心魷魚價格整體呈現上行走勢,但不同產區與規格之間分化明顯。
東南太平洋魷魚
第37周,東南太平洋魷魚平均結算價為 18,284.86元/噸,延續前一周的上漲態勢。原條類產品漲幅顯著,在 300-550元/噸 區間;但大頭和尾鰭則出現小幅下跌。
交易量為 5725噸,環比下降22%,其中 特小原條(1735噸)、小原條(1880噸)、中原條(1107噸) 為主要成交品種,占總成交量的82%。
價格上漲主要因捕撈量收緊,部分采購商加快補貨推動特小條等規格走強;而三大件產品受庫存消化緩慢與需求不足影響,價格依舊偏弱。
在秘魯,第一階段 39,594噸 配額已于9月10日提前完成,捕撈活動暫停;但9月11日,生產部宣布提前啟動第二階段 42,432噸 配額,以保證市場供應。
西南大西洋魷魚(Illex、Loligo)
第37周,西南大西洋魷魚(線外)平均結算價為 36,438.36元/噸,成交量 1741噸,較前幾周顯著增加。
其中,100g以下規格暴跌2000元/噸,而 100-150g和150-200g規格分別上漲2000元/噸和1497元/噸,顯示小規格缺貨與訂單差異帶來劇烈波動。
目前阿根廷專屬經濟區內的魷魚(Illex squid)捕撈已結束,福克蘭群島Loligo魷魚捕撈仍在進行,但受資源不足和頻繁停捕影響,不確定性較大。
西北太平洋與印度洋魷魚
第37周,西北太平洋魷魚平均結算價為 22,169.80元/噸,成交量 394噸,較8月初下跌1000-2000元/噸。
印度洋魷魚無交易,報價保持穩定。
進關情況
舟山口岸遠洋自捕魷魚進關量在第37周環比回升,為國內市場補充部分供應。
整體來看,第37周魷魚市場在捕撈收緊、到港補充與下游需求交織下,價格分化顯著:東南太平洋原條類上漲,三大件承壓;西南大西洋小規格產品大幅波動;西北太平洋持續低迷。



